《我的同学 我的班》(续)
我 的 同 学 我 的 班(续)
(一)
在这个朴素又着实觉得亲切的题目下,我自告奋勇地承担写这一部分内容。先是高兴,这是促使我找回当年时光的极好机会;又觉得冒失,从入学那年算起,五十整年了。现在是提笔忘字,“词儿”也忘得所剩无几了。尤其是这几年,更是“刀枪入库,马放南山”啦。
好吧,那我就沉下心来,开始回忆,重新进入角色。
……渐渐地,我融入,轮回了当年在沈阳电力学校的情景:首先是我们刚入校学习、读书的时刻,直到“文化大革命”前的学习。接着是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时的大字报,再接着是“大串联”,再往后是成立“战斗队”和“分派”……等等场景。
这里值得指出的是:我们要重新拾回的是同学间感情的真挚,情同手足的时光。虽无耀眼的光华,但有淳朴、节俭、吃苦耐劳的品德。我们就着重回忆起从入校到“文化大革命”前,当时在一个教室里读书学习,以及参加各项活动的经历。给我们金秋年华带来快乐的感悟和回响。
…… 一幅幅立体画面逐渐地清晰起来:三个宿舍楼包围的大花坛,花坛旁那长条靠椅。 …… 附近的篮球场地,球场上那上下窜动,生龙活虎,你争我夺的“球员”。 …… 还有北面的大操场, …… 操场西侧的联合器械, …… 我当时只用臂力就能顺着中心立柱“拔”上去。 悠云梯时我和希勃一个人一头儿, 最多一次悠了一百八十圈 ……。
我们考入电力学校的时候,是国家经历了“调整、巩固、充实、提高”的阶段,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极左路线,使国家欣欣向荣,走上正确道路的时候。各行各业蒸蒸日上,社会风气好。人心齐,都发自内心的愿意为国家的公益事业作出贡献。那时从社会到学校,经常组织义务劳动。在进行这些活动前,班干部只是告诉同学们在劳动中怎么干和交待安全注意事项。无需费尽口舌的动员。在参加义务劳动的队伍中总是传出展现年轻气质的歌声:“一个个,正年青,……”和“向前进,向前进,我们的气势不可阻挡。向前进,向前进,朝着胜利的方向……”。
同学们:还记得我们去北陵公园挖人工湖,筑假山的情景吗?
地点是在进入北陵公园第一道门向里走的东侧,全校师生热火朝天的体力劳动。挖土的,抬筐的,在互相帮助中有时变换着角色。把挖出来的泥土由我们人抬、肩挑运出去堆垒成小山。中午,学校食堂送来白面馒头和炸鱼,那时就算是犒劳大伙了。
我们后来上体育课,就去北陵公园人工湖游泳。遗憾的是,在同学们中,只有我笨的出奇,至今还不是会游泳那伙儿的。
参加工作后,偶尔去沈阳北陵公园,还发出感慨:我们都是那时挖人工湖,垒假山人海中的一员。当时有谁想到索取什么报酬呢?那时正是学习雷锋的火红年代呀!
沈阳的冬天雪下的大,次数也多。那时只要雪下得有一定厚度,下完雪各班同学就主动地按学校划分的分担区去除雪。分担区由两部分组成:校内的和校外大街上的。我记得我们班同学干得快,不藏奸耍滑。大家的脸冻得通红,手也冻够呛,还得经常跺脚。大家都是不停歇地忙碌着。道路上各种工具扫、推、撮、砍、剁冰雪的声音混成震耳繁杂的连续声响。现在想来,好像这种声音许久听不到了,似乎也很难找到那种氛围了。
(二)
集体的荣誉比什么都重要。在我们班同学的心目中更是如此。我记得我们班同学在表演文艺节目上少有擅长,但在新年联欢会及各文艺演出场合,做到能崭露头角的积极上阵,能递的出去的更是神气十足。 像我这样面子矮,上不去场,艺术细胞贫乏的只能留在联欢会上唱一首歌儿。 每当有较大的文艺活动时,团支部书记和班长自然都忙了起来,组织人马。而出身于艺术世家的文艺委员赵明同学更是忙得不可开交,教歌、指导、打拍子、拉小提琴,……嚇!真带劲儿!
在自641班的“微信同学群”里,大家想起梦笔、银生二人合说的相声《北大仓》。希勃找来旗袍和那个谁同学合说相声《北京新面貌》。还有女生小合唱等。在颂扬英雄人物王杰的文艺演出时,我们班的节目是《歌唱行军途中的好王杰》,那台词中带着浓重的石家庄地方味儿。……
那时候大家都有用不完的劲,充分体现了我们班是多好的集体呀!
“微信同学群”内容中有“开联欢会,布置教室”的内容条目。开联欢会布置教室有一套小程序,大家齐动手,先搞卫生,之后摆好桌椅,接着布置环境氛围,很快就把教室变成了联欢会的会场。
在大黑板上写会标是我的事儿。一般都是写正楷体的粗壮大空心字。每个字用彩色粉笔进行连续一体成型。再画上喜庆吉利的点缀。在当时还是一项我们班同学到其他班吹嘘的资本呢。
开新年联欢会时,凤鸣同学带着悦耳的歌声作为我们班的代表去别的班“拜年”,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。还有“击鼓传花”那扣人心弦的急促鼓点儿
(三)
为参加一九六五年春季运动会,我设计制作了大致比拳头大一点儿的自641班“班徽”。咱班同学挂在胸前,增添了一点亮丽。大家整齐紧凑地坐在划定的班级界线内。那界线在很多同学看来就象孙悟空用金箍棒划的“警戒圈”儿,不准随意走动。当然,还有 梦笔等同学写的广播稿,以及我们班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文明、纪律表现得好等因素。这一次主席团没有忽略我们班,班长捧回了“文明纪律奖状”。
我们自641班在全校来说,班风淳朴。来自河北省石家庄、保定的农村同学们对好班风的形成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。
那时候在我们班男生宿舍里,就有好多同学自己拆、洗、缝被褥,做看上去好象不应该是男生做的活儿。我在回校“闹革命”的那段时间里,就把一件旧棉袄改成棉坎肩儿。别的同学也有自己改衣服的。
在学校里,鞋是很费的。修鞋,我们班同学大多自己动手。保定来的银生同学带头,去长江街南段的北行买来皮革的边角余料和锥子、线绳,自己补鞋。还补衣服,补袜子。国建同学有袜底板(把袜子撑起来的木制模具)。我那时也是自己补鞋,补袜子。现在我还保留着那时的铝把锥子,也算得上是“文物”了。
我们班男同学的理发,都不去街上的理发店。那是由隋鞍同学提议,大伙集资买的理发工具。专门有几个同学给大家理发,有隋鞍、振生、志军、银生等同学。其他班同学也有来我们班理发的,大家都受益。后来这把理发推子由志军同学带到工作单位,继续进行这项公益事业。
(四)
在一九六五年的暑假,有不少同学参加勤工俭学。一部分同学为学校暖气主管道更换保温材料。工作条件较差,在宿舍楼后面的暖气沟内作业。那里面高度仅约一米,宽度非常有限,二十到三十米长才有一个井口。作业时从一侧进入,逐段进行拆旧换新。从另一出口爬出来。记得当时我们班至少有新良、高峰、希勃等同学参加。
(学校拆房子 ——)
(食堂帮厨 ——)
在那个假期里,我参加了辽宁工业展览馆西侧楼房地基的土方挖掘工作,干了五天,工资标准是当时三级工的日工。
上述我所写的这几方面,只是在当年诸项工作中的少部分,几个同学想起来的事情。“埋没”了太多的人和事。这里值得一提的是,现在我们所说的好人好事,很多人处于当时的情况下,认为很正常,是应该做的,所以没留下什么历史印迹。
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六日毕业离校时,没有一张全班的毕业留念照 。。。
(五)
关于实习科目
我们班从入校读书到“文革”开始后的停课,近二年时光。这近二年之内,我们进行了金工(包括气割和电、火焊)、钳工、电气二次线的接线,以及热工仪表修理(这项没进行完)这几项实习。尽管有的实习是初步的,但对于我们来说,都是新鲜的。虽然没有达到“深”“透”的程度,但通过实习老师的讲解、演示和我们的实际操作,对安全注意事项都明白了重要性。没出现什么大问题。在参加工作中涉及已实习过的项目时,不觉得特别生疏,能较快地进入角色。
在第一次实习中,我就充分感到实际观察操作的重要。尽管年代“久远”,但印象还是存在的。在金工实习中,实习老师进行扁铲淬火热处理的演示,让大家看明白之后照着做。大家认真关注实习老师用长把钳子从高温炉中夹出一个扁铲。趁橘黄色时,把扁铲的“刃”部蘸了一下流动的清水之后,让大家留神扁铲“刃”附近的颜色变化。似乎在略呈现白黄色时,马上又蘸到水里(约3~5毫米的水深),这次时间略长,又提起来看一下后,就把扁铲竖立在流水槽里边,等待完全冷却。大家都看得很清楚,一下子都学会了。
钳工实习课,大家先是学习錾、挫、划线、钻孔等钳工基本功。考核成绩时,按照图纸加工制作“划规”。这个项目按照:先挫削单腿毛坯料——再单腿成型——钻孔——铆钉组合,这几个步骤来完成。
振凡 2014 年12月20日